
編者按:本課題獲中央企業黨校智庫2022年度課題優秀二等獎,本刊特此刊發,以饗讀者。?
一、新發展格局內涵與機遇
(一)發展背景
從國際形勢看,世界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對國際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短期看,全球經濟復蘇不及預期、大國競爭及俄烏沖突不可預測、能源危機和通貨膨脹愈演愈烈等都是影響全球經濟的重要因素。中長期看,人口老齡化、宏觀政策空間有限、結構性改革遲緩、收入差距擴大可能是未來發展面臨的結構性制約因素。傳統的經濟全球化模式和發展動能面臨挑戰,數字經濟可能成為國際競爭主戰場并引領產業變革。
從國內形勢看,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已經由貿易拉動向消費與投資驅動轉變。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特征會更加明顯,從需求潛力看,中國有包括4億中產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從供給能力來看,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 工業產值穩居世界第一,我們有基礎在滿足國內市場之余,加快產業升級,對外輸出優勢產品和服務貿易。從經濟發展階段看,雙循環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發展內涵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產業升級、消費升級是重要的發展引擎,政府將從支持和鼓勵新基建、科技創新、新型城鎮化、體制改革等方面入手,促進產業和消費升級,進一步暢通國內經濟循環。在務實國內大循環的基礎上,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圍繞貿易往來、投資合作、技術交流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開放合作,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三)發展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新發展格局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國內大循環方面。一是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有側重。生產端,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產業鏈升級,培育新興產業,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激發循環動力。分配端,穩定居民就業,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調節不同等級收入的差距,支撐循環基礎。流通端,降低流通成本,鼓勵要素公平流通,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形成國內要素循環機制。消費端,推動消費擴容與升級,滿足消費者多樣化、質量化需求,引領循環發展。二是新型城鎮化和重點城市群建設,是推動國內循環的關鍵落腳點。通過完善區域政策體系,打通城際的產業、資源、人才循環流通障礙,促進要素在地區間合理流動和集聚,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優勢區域的經濟承載能力,發揮城市群的集聚效應。三是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提升我國供給體系質量、效率和對國內需求適配性,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化企業制度,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國內國際雙循環方面。一是對外開放領域要從制造業向服務業開放。重點是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引導服務貿易有序健康發展。二是順應全球貿易格局轉型趨勢,加強區域內合作。積極尋求新交易伙伴,使出口目的地布局更加多元化,推進區域自由貿易談判,更好應對國際分工的變化。
二、中央企業在新發展格局中的定位與任務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現代經濟發展表明,企業強則國家強。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要世界一流企業。
中央企業的職責使命包括七個方面: 一是以創新發展引領世界一流,深化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集中力量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形成一批引領全球行業技術發展的領軍企業。二是以產業集成支撐世界一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 在產業鏈價值鏈上不斷向中高端邁進,形成一批在全球產業發展中具有重要話語權和影響力的領軍企業。三是以開放合作鍛造世界一流,以共建「一帶一路」為重點加大對外開放,增強國內國際經濟聯動效應,形成一批在國際資源配置中占優勢地位的領軍企業。四是以卓越管理夯實世界一流,從經濟效益、風險防范、公司治理、管理水平、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增強競爭優勢,形成一批以內涵型發展引領質量效益提升的領軍企業。五是弘揚企業家精神。企業家是稀缺資源。六是堅持人民至上。從人民群眾的需求出發,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七是堅持生態優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三、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與對策建議
(一)戰略引領
服務國家戰略,優化布局,提升戰略管控能力。進一步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公共服務、國家安全、民生保障等關鍵領域集中,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區域協同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等,有力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及時動態調整國有資本布局方向, 充分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構建閉環管理的戰略管理體系,提升戰略管控能力,確保戰略執行落地到位。
聚焦主業,深耕行業,提升產業鏈掌控能力。圍繞國家所需,企業所長,在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安全性和競爭力上下功夫,著力緩解「卡脖子」核心技術,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加快補齊短板弱項,推動產業鏈多元化,增強產業鏈供應鏈抗風險能力。
積極拓展新型消費市場,激發消費潛力。打開視野、拓寬思路,積極拓展消費新業態,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挖掘消費新動能,夯實內需基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現有產品進行改造提升,豐富消費體驗、提升消費便利、引領消費時尚。在企業與消費者之間、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構建社區共建、需求共通聯結點,推進在線線下深度融合, 形成縱向一體化、橫向平臺化、供給精準化的格局,不斷滿足消費者的綜合性需求。
拓展國際化業務,提升國際化經營管理質量和水平。在遵循國際慣例,尊重市場規律原則下,通過并購或深度參與運營加快優勢業務「走出去」,搶占核心資源和技術;聯合優秀企業抱團「走出去」,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形成集群競爭力;通過建立產業聯盟等方式,加大與世界一流企業的合作,不斷提升中央企業國際影響力。
堅持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在資源開發建設、項目運營服務等環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抓住綠色生態科技革命和綠色產業變革的新機遇,讓中央企業的業務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典范。
(二)創新驅動
加快技術攻關,推動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在重大科技和產業化方面加大部署力度,對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應以原始創新為主,在積累中尋求突破;對應用技術應以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主。積極探索市場化創新機制,推動創新平臺建設, 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的創新體系。
加大創新投入,最大限度激發企業創新能力。針對性地制定中長期激勵機制,建立符合創新規律的考核激勵機制。強化競爭機制的作用,通過市場競爭以及有效的管理方式變革和創新,最大限度地激發下屬企業和員工的創新能力,同時構建適應創新規律的風險識別和防控體系,營造敢于創新、積極創新的干事創業氛圍。
營造包容、開放的創新氛圍,推動機制制度創新。加強對創新工作的統籌研究, 明確創新方向、確定創新領域,制定容錯辦法和創新激勵制度性安排,解決創新團隊的后顧之憂。鼓勵員工自愿組合,小團隊、少投入、快節奏進行創新,為創新團隊提供必要的支持、搭建必要的平臺,使創新創業形成風氣,積蓄發展新動力。
(三)核心競爭力
轉變發展方式,堅持價值管理,提升運營效率。從追求規模的粗獷式發展向追求效益的集約式發輾轉型,通過商業模式創新和流程再造提升運營效率,為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以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為根本目標,提高行業影響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提升品牌影響力,建立品牌矩陣。建立客戶管理能力,深刻理解消費者的需求, 滿足消費結構升級的高端化和個性化需求, 提升客戶感知,培育忠誠客戶群。對所屬品牌進行梳理,研究建立主品牌統領下的立體化品牌體系和品牌矩陣,不斷提升品牌體系的市場認可度和知名度。
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通過制度設計把堅持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理清權責邊界,做到無縫對接。充分發揮董事會定戰略、做決策、防風險的職能,提高決策效率和決策質量。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堅持市場化方向的選人用人改革方向。探索開展股權多元化試點,分層分類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持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以改革激發動能促進高質量發展。積極推進下屬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加強央企和地方國企的整合與聯合。深化推進上市公司業務質量、資產質量、治理質量、資本質量提升。針對不同類型企業的經營發展特點,建立分類明確、特色突出、管理差異的發展模式。
堅持人才強企,強化人力資源建設。加強體制機制頂層設計,完善人才管理體系。優化人才配置機制,改善人才結構,推動高素質人才向核心業務、關鍵專業領域和重要崗位流動。嚴格選用標準,加大市場化人才引進力度。完善人才梯隊,全面加強后備人才隊伍建設,把組織培養和個人努力相結合,加強崗位歷練,提升能力。
強化風險管理能力,提升企業韌性。提升風險管控意識,嚴格按照風險控制流程,做好風險管理。繼續深化風險管理體系的融合性和數字化、智慧化,以風險管理體系識別、分析和控制風險。及時發現異常問題,提前干預,提前管控,并有效解決。
(四)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
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鑄牢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提高政治站位, 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的領導。按照「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總體要求,切實發揮企業各級黨委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落實黨建責任,夯實組織工作基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領導干部的「頭雁效應」,打通黨務工作和業務工作壁壘,加強黨建和業務復合型人才培養。全面從嚴治黨,營造風清氣正工作氛圍。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主體責任,加大執紀問責力度。